首页/ 党务工作 / 残联 / 业务工作 / 正文

三秦故事|双拐蹚出幸福路

6月24日,盛夏的阳光甚是火辣,赵建帮依然骑着三轮车在他的农场里来回穿梭,喂料、清扫圈舍忙得不亦乐乎。

image001.jpg?x-oss-process=style/w10

今年50岁的赵建帮,是大荔县羌白镇南庄村人,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却并未改变命运的安排,需靠着双拐艰难前行,这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小学毕业后赵建帮便辍学在家。

image002.jpg?x-oss-process=style/w10

“虽然我的腿不方便,但咱有手,能吃苦,所以我学了不少手艺,尝试过许多工作。”谈起曾经的生活经历,赵建帮有些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满足与自信。小学毕业后,人小志气高的他并不想成为家里的拖累,到处拜师学艺,修电器、学养殖、学裁缝,还曾经在羌白镇、大荔县城等地开过服装店,靠着扎实的手艺和时新的设计,店里生意一度火爆。后来,他又辗转渭南、西安、青岛等地打拼,开过服装店、当过技校老师、上过班,有过辛酸也有过快乐。

经过挫折与失败,他却总是乐观地说:“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身体残疾而眷顾你,只有加倍的努力,总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2003年,他拄着双拐只身前往广州,又开始了自己的“南漂”之路,找工作、创业,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image003.jpg?x-oss-process=style/w10

2015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展开,赵建帮家因为父母的年迈多病和自己身患残疾,被识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想想自己在外面打拼这么多年,钱也挣过,世面也见过,没想到回来还落了这样一个身份,当时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说起自己是贫困户,赵建帮心有不甘。从那一刻开始,他就铆足了劲要证明给所有人,他一定会摘掉扣在头上这顶“贫”帽子。

2018年,这个在外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浪子”,选择回到家乡,开始全新的生活。凭借在外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人生阅历,他先后干过收购黄花菜、卖酒、卖水果等营生。那个“不安分”的赵建帮又回来了:“既然咱这身体给别人打工没人要,那就自己给自己干。”

为了早点脱贫,他没少跑地方学习,寻找致富的门路,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家庭农场生态养殖,一下子有了兴趣,经过多次登门,他认定了搞生态养殖的前景。

2018年11月,与村上多方协调,赵建帮承包了40多亩土地,筹资、贷款了21万元,购买鸡苗和设备,很快建起天星养殖家庭农场。赵建帮感激道:“村上为我这农场没少帮忙,协调土地、筹钱买饲料,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之后,他又搞起电商,做起了农副产品经销,一家人忙碌而又甜蜜的奋斗生活开始了。

“娃能干,咱能帮的就多帮一点。”南庄村村委会主任马文生一有时间总会到赵建帮的养殖农场转转,帮忙干点活,询问还有啥需要。如今,赵建帮的养殖家庭农场已具备初级规模,有珍珠鸡、七彩山鸡、贵妃鸡等多品种600余只,有一些鸭子和野兔,今年在政策鼓励和资金帮扶下,他又饲养了2000只肉鸡,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司令”。

平日里赵建帮跟妻子的分工明确,他通过书籍和专家指导,负责病害防治和养殖场的管理,妻子承担日程饲养的重任,两口子相互扶持,精心呵护这一群脱贫致富的“希望”。 赵建帮心存感激道:“光靠我两口子咋能行,县残联、畜牧中心经常上门帮扶指导”。前段时间,他的养殖家庭农场还被命名为“大荔县天星残疾人创业基地”。“这让我觉得身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了,但脱贫的信心更加坚定和迫切。”他说。

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帮扶,赵建帮在2019年实现了脱贫摘帽。现如今,他的家庭农场里鸡鸭成群,按照计划珍珠鸡该卖羽毛了,还有2个月时间肉鸡就要出栏,美好的生活正一步步向他走来。他对未来却有更大的期望:“我想扩大规模,走特色种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子,带领着身边的贫困残疾人一块脱贫致富。”

“我愿意跟着他打拼,相信我们一定会打出一片新天地的!”赵建帮的妻子唐洪燕自信地说。

(通讯员:武德平 党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