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基层动态 / 正文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杨陵区人社局: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拓展群众增收空间

来源:杨凌发布 发布时间:2021-12-13 16:51

“房租、水电费都减免了,政府给咱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省下的钱给工人多发点工资,能留住人更能留住人心……”

初冬时节,杨凌稷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磨浆、熟化、罐装……各条生产线火热繁忙,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不一会儿一盒盒搅团加工完成,准备发往市场。公司负责人尚耀辉认真监管每个环节,他说:“现在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不少帮助,我们心里暖暖的。”

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在学,更在行动;为群众办实事,不仅要办,更要办好。今年以来,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拓展群众增收空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有力度、见成效。

杨凌稷香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五泉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内,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首个标准化生产搅团的厂家,每天订单不断,淡季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5000至6000盒,旺季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10000盒左右,公司有两条自主研发的生产线。目前公司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这得益于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帮助。

“公司主要生产玉米系列搅团,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和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销售,生意很好。”尚耀辉告诉记者,公司从今年3月份入驻五泉镇标准化创业中心,政府从政策上给了他们很大的扶持,不仅减免了房租、水电费,还为公司办理生产许可证跑前跑后,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呲啦、呲啦、呲啦……”在实践基地的另一边,陕西德盛食品有限公司花干生产车间里,来自五泉镇五泉村的工作人员赵梅梅熟练地将切好的花干往滚烫的油锅里一放,按压3-5秒后,一块长长的花干就炸好了,车间里顿时豆香弥漫……

赵梅梅告诉记者,她们拿的是计件工资,手快的每人每天可以油炸100多盘,能挣100多元,一个月至少挣3000多元。在家门口工作,不用东奔西跑,还能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赵梅梅很满意。

据了解,陕西德盛食品有限公司运行两年多来,在五泉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及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帮助下,生产的豆制品主要供应杨凌、西安、周至、户县等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的就业。

五泉镇标准化创业中心主要是为失地农民、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人员等提供创业培训、政策指导及创业政策的帮扶工作。“目前,共有入孵企业11家,出孵企业2家,其中,驻区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4家,食品加工企业2家,服务企业3家,解决了周边10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五泉镇标准化创业中心主任史兴平告诉记者。

无论是减免企业的房租和水电费,还是解决群众的就业难题,这都是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生动写照。除了对企业的帮扶外,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了支持,积极组织培训机构采取高度创新的参与性互动培训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培训活动,助力学员实现创业梦。

12月3日晚,一场“SYB创业培训会”在杨陵利普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00多名大学生参加。“在SYB的创业训练中,我们的团队能力、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还对我们人脉的积累,还有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锻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学生张娜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全年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参训学员6800多人次,其中组织返乡人员开展创业培训300多人次,驻区高校学生“SYB创业培训”200多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向深入,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招引企业团队入驻孵化,为返乡创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成果,奋力谱写杨陵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杨陵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耿亚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