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草丛生的荒芜角落到人声鼎沸的运动乐园,从常年闲置的老旧建筑到一步一景的网红打卡地,从易发内涝的老城“痼疾”到通畅焕新的幸福大道……
城市之美,不在高楼林立,而在烟火人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等重要部署。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微更新,深度融合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勾勒出“推窗见绿、移步赏景”的诗意画卷。
闲置空地变公园,群众直呼“太幸福”
立秋时节,漫步杨凌沁园春天小区西侧,一片崭新的转角公园跃然眼前:精心规划的健身步道蜿蜒于绿意之中,儿童游乐区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每天清晨,退休教师方斌都会准时出现在健身步道上。“城市‘边角料’变成民生‘幸福园’,现在下楼就能锻炼,让我们老年生活更加舒心。”
而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处堆满垃圾的闲置空地?2024年,杨凌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建设方案,对土地进行自带方案挂牌出让,竞拍获地企业投资建设转角公园。这种“企业出资、政府指导监督、群众共享成果”的模式,既保障了企业权益,又实现了社会效益最大化。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仅用半年时间。”杨凌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利用科科长高朝国介绍。“公园栽植常青灌木、绿篱营造清新景观,更配备了公共卫生间、休憩长椅等贴心设施,也让市民们更加舒适。”
杨凌广通物业客服部工作人员殷静介绍,公园内还特别规划了夜间照明系统,方便居民早晚活动,开放后迅速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
转角公园的建成,正是杨凌示范区精准盘活城市“金角银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扎实推进城市微更新,在不用“大动筋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城市边角空间,用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进行微改造,让市民生活更加舒心,让城市更有温度。
目前,全区林木绿化率26.5%,建成区绿地率39.8%,人均绿地面积17.1平方米,城乡居民“抬头见绿、出门见景”感受愈加浓厚,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的美丽杨凌形象愈加突出。
“缓堵保畅”换新颜,崭新街景添魅力
一条条畅通的道路,连接着城市发展,连接着民心民意,也关乎百姓民生福祉。
曾几何时,每逢上下班或者节假日,不管是走在西农路与康乐路十字路口,还是在西农路立交桥南口,就显得格外拥堵,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和行人交错通行,斑马线靠近涵洞,不仅通行不畅,交通事故风险也相对较大。
2024年,杨凌市政部门在以上路段拐弯处开辟了非机动车道,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行驶,人行道进行了升级,路灯杆、交通信号灯、护栏等市政设施设置也更加科学,大大缓解了交通压力,减少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
“街道改造后,不管是从北校到南校,还是从街道回北校,感觉开车确实比以前畅通多了,没以前那么堵了,也更省时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王承宝说。
如今,在杨凌,这样的城市微改造越来越多,也让群众的获得感在方寸之间持续升温。
老旧建筑“微改造”,乡村创意新空间
城市“微更新”如火如荼,乡村的“微更新”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走进隐匿于五泉镇周李村的“一念·芳华”小院,错落布局间,水雾氤氲清凉,流水潺潺低语,这座以草木为笔、食味为墨的院落,一经亮相就吸引了杨凌及周边游客争相打卡。
而谁能想到,改造前这里是周李村集体用地上的老房子、老学校,建筑在保留土坯墙原貌的基础上,经专业加固与创意设计,巧妙融合中式元素的雅致,让小院实现一步一景,更让农耕文明的根脉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
不仅周末“一座难求”,平日这里的游客也络绎不绝。人们在此打卡拍照、品茗休憩、畅享美食,沉浸式体验精致田园慢生活。
“今天特意带老人从西安过来,虽说天气热,但一到这儿就感觉很舒适,全家都很喜欢!”游客高女士分享道。
从城市街巷到农村阡陌,一砖一瓦的微改造是杨凌示范区深入践行城市“微更新”的生动实践。这些实践从不同角度验证了城市“微更新”之于城市治理效能提升的独特价值,生动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
未来,杨凌示范区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微更新,深度着眼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以人性化的细节提升缓解群众急难愁盼,于身边点滴中注入城市生活的美好,让更多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角银边”,不断铺展人民城市温暖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