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杨凌示范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始终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使命,通过省部共建、科教融合、创新推广等举措,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农业科技转化与对外开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杨凌示范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标对表党中央《决定》各项部署,承接落实陕西省委《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坚守“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定位,锚定“三区三高地”和“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体制、区校企融合机制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为在更高层次履行国家使命聚活力添动力。
杨凌示范区鸟瞰图
省部共建体制巩固强化,政策资源要素加快汇聚
“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建设管理体制是确保杨凌示范区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安排。
省部共建领导小组调整顺利完成。抢抓中央和国家机关新一轮机构改革机遇,积极推动省部共建领导小组完成调整,共建部委增加到25家,省部共建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印发实施,共建体制进一步巩固强化。
省部共建第十一次会议如期召开。明确了新形势下杨凌示范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省部共建《工作要点》,农业农村部支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支持示范区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杨凌示范区改革创新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部省联动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省级财政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杨凌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来杨凌调研指导,国务院国资委组织16家央企到杨凌考察,14家央企与杨凌示范区达成合作意向。国家农发行支持设立总额10亿元的旱区种业(杨凌)发展基金,首期5亿元近期将正式投入运行。陕西农发集团在杨凌注册组建,构建起了区校企协同创新、共担使命的工作格局。
深化“教科人”一体改革,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
强化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制定《杨凌示范区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落实方案》,明确了各项重点改革任务,被纳入陕西省改革试点。
统筹推进驻区高校学科建设。支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聚焦现代农业产业所需,新增生物信息学、数字经济、智能建造等5个本科专业,植物保护、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工程专业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全力推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升本,设施园艺等6个本科专业完成首批招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西安爱菊粮油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打造订单农业模式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成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实质化运行,实施46个开放课题。未来农业研究院一期、现代农业职教创新园一期基本建成;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选址通过环评;陕西农发集团组建陕果果育研究院;先正达杨凌育种技术中心三期建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投用。
发展中国家设施农业研修班现场教学
健全人才协同引育机制。深入实施拔尖人才引培计划,支持驻区高校、入区企业引育留用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今年上半年,通过全省“校招共用”专项引才用才19人,入选“三秦英才”31人、团队4个。开展农业科技培训1.8万人次、302人获得杨凌农民职业技术职称。
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在华培训项目首期开班仪式在杨凌举行
大力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出台《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推行“揭榜挂帅”,组织实施重点科研攻关,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今年17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康振生院士荣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5项科技成果进入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1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占国审小麦品种10.5%,7个品种入选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元生爱特”奶绵羊新品种通过国审,成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绵羊品种。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显著缩短全基因组育种周期。成功绘制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在小麦病害防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
学生们在杨凌农业博览园开展研学活动
优化创新示范推广模式,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示范推广应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价值,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评估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特派创业推广、农科培训推广、媒体推广、展会推广等6种推广模式,优化提升350个示范推广基地效能,辐射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成功举办2025年全国油菜科技大会、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展示推广205个粮油新品种。大力推行“企业+团队+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模式,今年上半年组建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10家。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
提升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能效。秦创原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出台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实施方案》,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点火器,今年上半年征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100项,开展路演活动102场次,完成技术合同交易8.1亿元、同比增长53.9%。
深化农业科技区市合作。健全完善“1+10+N”农业科技协同推广合作模式,围绕陕西省内各市、农业大县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进实施合作项目92个。
谋划建设“中国杨凌农创汇”。在农业农村部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制定“中国杨凌农创汇”《建设方案》,全面启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已吸引科大讯飞、华大基因、泊恩生物等20家知名企业达成入驻意向,加快打造面向旱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将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经验模式推向全国。
深化对外技术交流合作,高水平对外开放续新篇
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识。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不断擦亮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名片。今年以来,联合西安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杨凌分论坛。策划举办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融合发展会议,发布《共同推进实施中国—上合组织务实合作行动计划联合倡议》。争取国家援外培训项目22期,已实施11期,25个国家的294名政府官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落实中巴两国元首会见成果,圆满完成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首批292名学员培训。在吉尔吉斯斯坦新建成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园、矮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联合哈萨克斯坦科教中心、北哈州试验站,在哈萨克斯坦开展9个油菜、7个马铃薯优质品种示范推广。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农业高科技工业区项目”被纳入乌方《总统令》。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陕西专场吹风会对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进行专题推介。
位于杨凌示范区的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
双多边合作交流持续深化。“中国—中亚农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构想得到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及有关国家积极响应。今年上半年,上合组织国家4批次50余名官员来杨凌参访交流,首次承办外交部面向非洲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研修班,实现非洲国家培训全覆盖;中国—坦桑尼亚农业标准化合作示范区项目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建成投用,首批招收研究生50人。
杨凌—乌克兰乌卡阳光农场
经贸合作持续拓展巩固。依托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特色自贸区、综保区政策优势,设立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贸易服务平台,持续畅通农业贸易渠道,带动苹果、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远销中亚和上合国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依托境外园区,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推动上合组织国家优质粮油产品进口。今年上半年,杨凌示范区进出口总额实现7.75亿元、增长10.75%,辖区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39亿元、增长67.3%。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机制,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打造全域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标杆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赋予杨凌示范区的新使命。
政策打通城乡要素流通梗阻。持续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养老、低保等31项社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标准一致,医疗、工伤等5大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坚持规划引领,一体化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53个村庄规划,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千万工程”示范创建、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等“六项行动”,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杨凌锣鼓是上川口村传承三百余年的传统锣鼓制作技艺
强化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施特色现代农业提升“1123”工程,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联农带农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社区)占比33%,过百万元的村13个,新增200万元以上村2个。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7个、年底有望达到20个。
中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政校企“五联一抓”机制聚合力。统筹政府、科教单位、入区企业资源力量,组建8个专家服务团、53支联合包抓工作队,做优“土特产”文章、做深“农文旅”融合、推动“产加销”贯通,建成10个全产业链农高会田间展。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492元,位居全省第一。
杨凌职业农民用采摘的蔬果摆出节庆字样
农业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土地整理项目,推动“块块田”“绺绺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变,建成千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全域开展“吨粮田”创建,年底建成4个“吨粮田”,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示范区核心示范能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不断夯实履行国家使命的经济基础。
持续完善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机制。深化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四个一批”项目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入库即审批”“储备即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在建项目周调度制度,强化偏离度监管和要素保障,今年上半年,项目开工率80%以上,新增省级重点项目实现100%开工。建立健全产业链图谱、专利导航、场景招商、精准招商机制,完善各专业园区管理运营模式,强化招商引资主责主业,成功引进华大(杨凌)创新中心、西北辣椒深加工数字化中心、蓝莓全产业链示范推广、大宗农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园等项目。
大力实施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3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式孵化培育体系,累计孵化企业1300多家,培育规上企业40多家。扎实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近三年每年新增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今年新增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涉农产业高地加快形成。
不断健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机制。坚持把抓改革、抓干部教育管理作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一批首创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办不成事”窗口倒逼行政效能提升。领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不见面开标”全覆盖,探索推出跨省域“1+2”三地联动远程异地评标机制。企业开办7个环节0.5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办和企业简易注销实现“全程网上办”“一件事一次办”。简化企业迁移流程,设立证照联办受理专窗,上线市场监管领域16类57项联办事项。今年上半年,7项案例入选省级典型案例,3项案例获全省复制推广。
杨凌综合保税区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定期听取国资国企工作情况汇报机制,国企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年)压茬推进,上半年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不断明确各国有企业主责主业,杨凌城投公司、农业园区公司有望年底前完成融资平台退出。
创新发展壮大展会经济。出台《促进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组建杨凌会展集团公司,与国家部属涉农行业协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大力推动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市场化转型,引入国内会展领军企业厦门凤凰创意集团专业力量,市场化做好展会活动策划、企业招展、专业观众招引、数字营销等工作,成功举办杨凌农高会春季、夏季分会。
“小切口”改革多点发力,企业群众真正得实惠
“小切口”事关大民生。杨凌示范区坚持以“小切口”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大变革”,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认同感。
惠企“小切口”改革成色十足。在全省率先开展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改革,统筹完成“消费季”“开学季”“儿童季”等六批次联合检查,缩短入企检查频次50%以上。全面实现市级层面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应用,推行“信用+免申即享”服务新模式,推出取水、种业、食品等审批新场景,以及畜禽养殖、农资经营联办等特色“高效办成一件事”。
利民“小切口”改革深入人心。充分挖掘开发各类就业岗位,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公益性岗位等公开招考频次和录用人数实现双提升。新建“零工市场”4个,开展各类就业培训42场次,职业技能培训近2000人,“杨凌农技师”劳务品牌入选省级劳务品牌。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和“一次挂号多次就诊”便民就诊模式,203项医检结果省内互认,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持续优化,群众就医满意度稳步提升。
202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
“一老一小”改革温暖贴心。扎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提质增效行动,大幅提升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设施运行水平,成功创建省级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创新开展跨区域“名校+”行动,推动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带动西安优质教育资源向杨凌聚集。统筹工会、妇联、社区等各类资源,开展中小学生暑期免费日间托管服务,深受“上班族”家长欢迎。
改革扬帆进,绘就凌云篇。杨凌示范区将以科学的谋划、创新的魄力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深度拓展,以钉钉子精神抓进度、抓落实、抓成效,以推进“三农”领域改革创新的实际成效彰显使命担当,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推进农业强省和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新力量。
(供稿︱中共杨凌示范区工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