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 媒体聚焦 / 正文

杨凌:“社区食堂”书写惠民“暖心答卷”

来源:杨凌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13 10:29

民生温度,是改革深度最生动的注脚。作为农业科技改革的前沿阵地,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上。

从“一老一小”的餐桌需求切入,示范区以“社区食堂”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公益与运营的平衡难题,在标准化建设、多元化运营、长效化保障的探索中,让改革成果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幸福,为基层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三措并举”筑牢惠民根基

社区食堂不是简单的“吃饭地方”,而是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示范区跳出“单一投入”的思维定式,以“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标准先行”的顶层设计,为社区食堂筑牢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资金保障上,示范区创新推行“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破解了公益项目资金短缺的困局。2024年,示范区专项投资250万元,采用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五胡路中段、阳光社区服务中心、邰城家园等5个标准化示范食堂,覆盖辖区上千名居民。政府资金主要用于硬件升级,统一配备现代化厨房设备、适老化就餐设施,让老年群体就餐更便捷安全。

标准建设上,示范区建立“四统一”运营规范,即统一店铺形象、食材原料、产品品质和服务标准。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米面油、肉蛋菜等食材源头直采,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可追溯,又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样,在菜品设置上,明确要求每日提供不少于4种凉菜、8种热菜和6种主食,中午搭配水果汤品,同时兼顾老年人“少油少盐少糖”的饮食需求与年轻人对风味的追求,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合适的选择。

此外,运营模式上,示范区采用“社区自主经营+第三方承包”双轨并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对居民需求集中的社区,由社区直接运营保障公益属性;对具备市场化条件的食堂,引入专业餐饮企业承包,通过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这种灵活模式既避免了政府大包大揽的低效,又防止了纯市场化运营的逐利倾向。

“全龄覆盖”激活食堂活力

“以前食堂只服务老人,中午过后就冷冷清清;现在从早到晚都有人气,年轻人、学生都来吃饭。”李台街道西苑社区党委书记王兰勤的感慨,道出了杨凌社区食堂的转型密码——以服务扩容实现“公益底色+市场活力”的双赢。

针对“一老”群体,示范区推出极具吸引力的惠民政策。辖区65岁以上老人每月缴纳200元即可享受一日三餐,90岁以上高龄老人更可免费就餐,相比市场价节省近一半开支。东苑社区71岁的徐守恩和老伴马秀荣成了食堂常客,“菜品种类多,天天不重样,十多块钱就能吃好,比自己做饭省事还划算”。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联合社区网格员和签约骑手组建送餐队,15分钟内就能把热饭送到家,连5元配送费都予以减免。

聚焦“一小”群体,食堂化身“放心小饭桌”,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针对学龄儿童推出优惠月卡,提供营养均衡的早晚餐和午休托管服务,菜品注重软烂易嚼、营养搭配,让孩子们吃得健康、家长放心。周边上班族则成为食堂的“稳定客源”,食堂推出的本地特色家常菜和低于市场价的套餐,让白领王海这样的食客每周“打卡”不下3次,“在这里能吃出‘家的味道’,比外卖实惠卫生”。

服务延伸更让食堂成为社区服务枢纽。部分食堂增设副食品销售区,摆放新鲜蔬菜、鸡蛋等农产品,居民就餐后可顺带采购食材,形成“餐饮+零售”的消费闭环。如今,各食堂日均客流普遍达到200余人次,西苑社区食堂月流水更是达到3.2万元,成功实现良性运转。

“民生闭环”彰显改革价值

社区食堂的可持续运营,不仅在于解决吃饭问题,更在于其撬动的民生服务生态升级。杨凌以食堂为支点,构建起“就业帮扶+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的民生闭环,让改革效益持续释放。

在促进就业方面,社区食堂成为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每个标准化食堂平均配备12-18名员工,涵盖厨师、服务员、保洁等岗位,优先聘用社区下岗职工、低保户和就业困难人员。仅西苑社区永丰嘉苑食堂就解决了18名居民的就业问题,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获得收入又能照顾家庭。

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食堂成为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平台。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的模式,让食堂不再是政府的“单向输出”,而是居民共同的“幸福阵地”,不少老人就餐后还参与广场舞、棋牌等社区活动,食堂成了邻里交往的“纽带”。

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食堂融入“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通过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便民超市协同运营,实现功能互补:超市为食堂提供生鲜食材,食堂为超市引流客源,共享会员系统实现积分互通。

一碗热饭,承载着民生冷暖;一间食堂,彰显着改革智慧。从解决“一老一小”吃饭难题出发,杨凌示范区以社区食堂为改革切口,通过多元投入、标准建设、全龄服务的创新实践,既守住了“公益底色”,又激发了“市场活力”,让社区食堂从“生存型”保障升级为“发展型”服务。

如今,杨凌的社区食堂不仅飘着饭菜香,更充满着烟火气与幸福感。这背后,是示范区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决心,是“以小见大”破解民生难题的智慧,杨凌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社区食堂服务迭代升级,让这一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为深化基层改革、增进民生福祉写下更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