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 杨陵新闻 / 正文

杨凌:奏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交响曲

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9-12-13 11:59

11月12日至13日,全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在杨凌举行。来自全省的200余名代表,分别来到五泉镇王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揉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大寨街道梁氏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李台街道阳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地,实地参观杨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

看石家木偶戏非遗文化表演、听隋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到一处,参会代表对杨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经验做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杨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新建、不搞排场,各种宣传政策落的实,而且把群众动员的很好,群众满意度高,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洛学习借鉴。”商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丹峰说。

今年以来,在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及示范区党工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的推进下,杨陵区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工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创新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加强阵地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坚持试点先行,大力培育乡风文明,不断夯实新时代基层治理思想和文化根基,收到了明显成效。

三级联动抓落实

三级联动强组织。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杨陵区把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了区实践中心—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实行“一把手”工程,分别由区委书记、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书记亲自挂帅,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级联动.jpg

三级管理抓拓展。坚持全域建设,按照“一年试点、两年全面铺开”的总体安排,紧紧围绕“深化、巩固、拓展、提升”的工作思路,按照“示范点、标准点、培育点”三级标准,对全区各镇(街道)及村(社区)实施分级管理、梯度推进,大力实施以“示范点培品牌,标准点培示范,培育点促转化”为内容的“两培一转”工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扩面布点,打造一批实践中心建设先行者、示范点,力争在2020年底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全覆盖”。

三级包抓强指导。建立示范区、杨陵区、镇(街道)三级联系包抓指导机制,及时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形成新经验。

找准抓手强服务

有阵地才有根基,有活动才有活力。杨陵区对全区77个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服务平台”,着力推进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等“六大文明实践活动”,打造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平台。

找准抓手.jpg

为了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杨陵区坚持“月月有活动”,确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作为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活动日,大力开展新思想入民心、新科技下农村、新文化进万家、新风尚进农村特色化文明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阵地和平台,连点成片,以点带面,筑牢了文明实践中心的根基,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志愿服务暖人心

12月4日,从陕西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成立大会上传来喜讯,杨凌1人1组织1项目受到表彰。他们分别是最美志愿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分院学生周一菡;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杨陵国土志愿服务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杨凌示范区心系老年情、最美夕阳红项目。

志愿服务.jpg

12月5日是 “国际志愿者日”,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打造“志愿杨凌”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杨陵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乡村学堂试点授牌仪式暨“志愿杨凌”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杨陵区大寨街道办举行。

活动现场,分别为杨陵区司法局“法律顾问”项目、共青团杨陵区委“团聚青年”项目、杨陵区妇联“巾帼星愿”等最佳服务项目进行表彰,对王新来、张刚等志愿者佩戴“志愿杨凌”星级徽章,并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乡村学堂试点代表授牌。通过活动的举办,杨陵区将继续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带动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杨陵区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源、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形成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中心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得到了省委的高度评价,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提供了“杨凌智慧”。

目前,杨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工作机制逐渐完善,“志愿杨凌”服务品牌特色鲜明,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杨凌在“志愿云”系统实名注册志愿者30823人、志愿服务组织293个、志愿服务基地30个、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受益群众达5万多人次。

乡村学堂送真经

11月11日,在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丰盛的“农科盛宴”刚刚开席,“菜品”就是猕猴桃种植关键技术。

猕猴桃是王上村的主导产业。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猕猴桃园,村民对猕猴桃种植技术的渴求程度可想而知。在这个办在群众家门口的乡村学堂农科技术讲座上,杨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讲师团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永安研究员,用一堂既风趣又实用的猕猴桃种植技术课,一下子把村民们吸引住了。

乡村学堂.jpg

让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把农户遇到的问题解决在田间地头,杨陵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堂)成了农科专家与农户间的连心桥,让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道路更加宽广。

杨凌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吸纳高校教育专家、“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村(社区)团干部、乡贤人士、科技能人、行业能人、退休文化工作者及创业返乡人员等,建立了218人的师资队伍,颁发聘用证书,实行规范化、制度化、动态化管理,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覆盖面广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除了传播农业科技,杨凌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堂)的建设和推进,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占领群众思想阵地;通过开展群众大舞台、趣味运动会,社区锣鼓队、秧歌队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目前,这些师资队伍活跃在杨凌的乡村学堂、社区学堂,将党的理论观点转化成朴实道理,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入脑入心,深受大家欢迎。

“杨陵区作为陕西省第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区和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我们将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稳中求进、守正创新,让党的政策理论进入乡村大街小巷、遍布田间地头,深入百姓心中,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培育乡风文明的助推器。”杨陵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