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住建部先后公布30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后,2015年6月10日,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首个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住建部提出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推进一批示范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将在全国全面推开……
什么是城市“双修”?
“城市双修”工作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建设健康、美丽城市的基础,旨在保护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河岸线、海岸线和山体的修复。简单说,就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城市“双修”是走向品质的营造修补,是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展转入质的提升。
“城市双修”内涵
城市双修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城市双修与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均是存量规划时期的重要建设方式。相较后两者主要是针对城市自然衰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概念,城市双修主要是针对追赶期野蛮生长、粗放开发、平庸空间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方式。
城市双修就是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既要保护原有肌理,又允许建设发生,新老巧妙结合。城市双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中国式的规划创新,它不再通过圈地建设新的区域,而是把已有建成区域做好。基于此,规划界提出以存量规划取代增量规划,部分城市如上海等,在总规方面提出了减量化,更多的关注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同时,城市双修不仅仅是建设上的,还是各方面的,包括要修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要让城市肌理连续,让历史记忆找得到。
“城市双修”意义及要求
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是住建部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城市生态修复方面,要更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在城市修补方面,一要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二要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三要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四要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五要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双修”工作是一个长期和常态性工作,既需要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也需要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和持续的行动计划,同时还要注意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和衔接,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公共环境的日常管理,必要时应该通过地方立法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