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部门信息公开 / 政府部门 / 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 业务工作 / 正文

传承非遗文化 塑造艺术人生


“泥人周”,这是众乡亲对周晓鹏执着泥塑艺术的雅称。     

47岁的周晓鹏是杨陵区五泉镇周李村的一位民间艺人,对泥塑技艺研究颇深,他依托自己的一双巧手,顷刻间,便会将一块泥土变成一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着实令人赞叹。     

2016年12月23日,记者来到杨陵区五泉镇周李村周晓鹏家里,院子、房间随处可见他细微精细描摹的泥塑作品。     

“泥人周”的泥塑情怀     

走进房间,记者看到,周晓鹏正聚精会神地为好友捏人物塑像。所用材料均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一块黄泥,随手一捏一弯一掐,活灵活现的一个泥人塑像就呈现在眼前了!“捏泥人不是玩泥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原本没有生命的泥土,在手中揉捏,俨然就成了有生命、有文化的东西,这便是泥人的魅力所在。”周晓鹏告诉记者。     

在周晓鹏家里一角,有他塑造的质朴的老农、活泼的碎娃、有威武的兵马俑、有伟人的头像,也有富含异域风味的骆驼商队等泥塑,生动传神。“相比伟人塑像,为平凡人塑像更难。”周晓鹏说,这些平凡的人,往往是大家身边的熟人,周边人群对其很了解、很熟悉。创作时需要倾注感情,了解其个性和举动,才能塑造出被大众认可的形象。     

多年的手上功夫,周晓鹏的指甲盖粗糙变形,像生了多层灰指甲似的。但他却说自己捏泥人时,完全陶醉其中。周晓鹏母亲告诉记者:“走这条路他受了很多苦,孙子的不理解、常年创作时家里的入不敷出,让他也很自责,一度低迷,但就是因为对泥巴的情怀,他才愿意用尽一生去和泥巴作伴。”     

捏泥人,这个看似简单的手艺,对周晓鹏而言,却是他一直追逐的梦想。他从小就喜欢观看和模仿外婆缝制的手工鞋帽和母亲精心雕琢的布艺、剪纸,他自己也刻苦钻研,经常练习,现如今已成为集布艺、面艺、塑艺、彩绘、剪纸等于一身的全能手艺人。“周晓鹏早年受父辈影响学习泥塑技艺,也因为对泥塑的热爱,他小时候上课给同学画肖像、下课到田间捏泥人,凡是和泥塑有关的东西他都很喜欢。”周晓鹏的初中同学韩浩学告诉记者。     

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现如今,给周晓鹏一张图片,或者你站在他面前,不到半小时他就能捏出一个惟妙惟肖的人物来。这份精湛技艺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达不到这炉火纯青的水平。多年来,周晓鹏奔赴北京、榆林、汉中等地,带着他捏的泥人,和同行学习、借鉴、交流经验,练就了“看到啥能捏啥、想要啥能捏啥、捏啥像啥”的本领。     

博采众长 发扬泥塑文化     

用一句“以泥为玩具、玩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形容周晓鹏一点儿不为过。他也因此亲切地称泥塑为“会说话的艺术精灵”。     

“千万不要觉得捏泥人就是捏泥巴,其实它背后的文化深着呢!”周晓鹏对泥人的认识很深刻。近年来,常年在外搞创作的周晓鹏,因对雕塑艺术的执着追求,周晓鹏于2016年成立了杨凌泥人周泥塑传播文化公司,致力传承杨凌非遗文化——泥塑。     

在杨凌本地,周晓鹏凭借着娴熟的技艺在张家岗、建子沟村、东卜村、姚安村修葺庙宇,捏塑雕像,备受当地人欢迎,他还学习天津“泥人张”的彩绘,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敞开想象,大胆构思。“只有把三秦人质朴的文化元素融合到泥人中去,多研究和学习其他‘大家’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泥人周’,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说这些时,老周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采访中,周晓鹏谈到,制作泥塑看起来简单,但是摸索的过程非常艰苦,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立体的泥塑和平面绘画是有区别的,“平面绘画抓准某一个角度就可以了,而立体泥塑则需要大量的积累,比如对人物的观察,需要抓住人物表情等基础知识。”周晓鹏说。     

延续根脉 薪火传承后继有人     

“老爸就是爱琢磨、忒好学,也乐于教人,每次看到他不顾严寒捏泥塑,不畏风雨搞创作,不嫌麻烦教泥塑,我心里是很开心的,弟弟也日渐消除了对父亲创作的抵触情绪。”周晓鹏的女儿说。     

为了让自己的工艺美术创作思想与大众思想接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承非遗文化,周晓鹏把他的泥塑技艺和作品带到了第23届农高会上,“来农高会主要是开开眼界,是为了弘扬和展示咱们的陕西文化。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能让这个手艺在我这儿断根。”周晓鹏说,小辈门都不太喜好捏泥人,好在还有女儿和村上的一些人肯跟着他学习,这也让他倍感欣慰,泥塑技艺总算是后继有人了。     

“非遗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有人才有传承。”周晓鹏深知,要为传承人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只有在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传承人才能安安心心地搞非遗创作。对此,他也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一起研究,真正把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杨陵区非遗文化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左文革表示,杨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已有姜嫄庙会、后稷传说、马援祠祭祖、石家木偶戏、李台泥塑彩绘技艺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更好地使这些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尽可能地给后人留下一份文化记忆,有待于政府和民间这些手艺人共同发力,进一步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努力扩大传承人群,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传承活力,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之成为杨凌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