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群众家中做工作
他参加工作17年,13年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信访工作,13年间累计接待信访群众5万余人,解决矛盾纠纷3000起。他用他的青春与热血,在党和政府与群众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他就是长安区信访局长王朝朋,一位年轻的“老”信访干部。
多部门联合接待群众
有一位年轻的老信访干部,他叫王朝朋,1976年出生,1999年参加工作,2004年至今从事信访工作13年。13年间,他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从长安区信访局一名普通信访干部做到了信访局长。
他对信访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信访工作有着特别的热情,紧张忙碌、马不停蹄是他的常态,敢于担当、勇者无畏是他的本色,未雨绸缪、有的放矢是他的魄力。13年间累计接待信访群众5万余人,解决矛盾纠纷约3000起。
甘当群众好亲戚
他从不拒绝信访群众,总是一杯热水递到群众手上,一支笔一个本子记录下群众的诉求,热情接待、耐心询问,把群众的大事小情都当做自己的家事来处理,他的热情温暖了群众,也淡化了矛盾。长安区上访老户老胡,今年已经90高龄,反映其文革期间因家庭成分和历史政治问题于1961年被退职回家,要求平反并将退职改为退休。王朝朋自从事信访工作开始就一直接待老胡,由于其反映的历史遗留问题无相关政策依据,因此,这十多年来每一次接待老胡他都耐心倾听,把信访人当家人,逢年过节还自带水果上门看望慰问,老胡也会给他回送些自家地里的野菜,他们就像亲戚一样,互来互往,有时老胡来区信访局不为上访,只为给他送一本《中华医药大典》。正是这种热情温暖了老胡,老胡再未越级上访。
巧用资金解难案
作为一名信访干部,他总是千方百计为群众谋福利,巧用疑难信访问题专项救助资金,悉心解决群众难题。信访人张某之女在上学途中乘坐西安公交公司611路时,因公交车与一辆私人小轿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其颈椎损伤,因对西安公交公司赔偿不满,认为交警大队处理不公,不断到省市上访3年共20余次。由于责任主体不在长安区,化解难度比较大。王朝朋不厌其烦,多次约见上访母女,使其从思想上实现了盲目闹访到理性上访的良好转变,最终启用信访专项救助资金,解决了该问题。细柳街道村民高某二人因自来水管道漏水致使其家房屋受损,经相关部门鉴定两家的房屋均属于危房,且对生产生活已造成严重影响。由于难以准确判定房屋漏水的原因,信访人不能安居乐业,因此,经过王朝朋同志多方协调区水务局、细柳街道办事处,最后启用专项救助资金解决了该信访问题,信访人还专门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善谋大事乐奉献
从担任科长到分管接待的副局长再到主管全盘工作的局长,每到全国“两会”及重要节点,他都克服困难进京接访劝返,有时半个月,有时长达三个月,北京西火车站周边的每个角角巷巷他比地道的北京人还熟悉。为了工作,他经常加班加点、不辞辛苦和信访人、责任单位交谈到深夜。因为一个重大信访问题,他往返于局机关与区级领导办公室之间,满头如黄豆般的汗滴顺着脸颊湿透了衬衫。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顾全大局、不计得失,以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同志们做出了表率。
法治信访勇担当
为了逐步将群众引向合理合法表达诉求的正常轨道上来,在他的带领下,长安区不断加大对违法上访行为的依法处置力度,去年,大兆街道发生了一起集体进京非访事项,时任区信访局副局长、分管进京访业务处置工作的王朝朋,依托公安机关,果断将组织者和煽动者进行依法处置。但是,被处理的违法上访人员扬言报复王朝朋及他的家人。对此,他从不惧怕,坦然面对,在信访人拘留期满释放之日,他单枪匹马深入村组、深入群众家中,用他的魄力征服了群众,平息了事端。
追赶超越争第一
在落实“五个扎实”、努力实现追赶超越的主旋律下,他咬定全市信访工作排名前两位的临潼区和未央区不放松,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干劲、“敢想敢试敢干”的闯劲、“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做好每一项工作。这种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大家纷纷都“撸起袖子加油干”。正是这个“干”字将全区信访工作从全市倒数第二干到了全市排名第一,正是这个“干”字充分展现了他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的情怀。
这就是我们的信访局长,他不忘初心,甘做为民服务的 “店小二”,争当群众 “五星级服务员”,踏上了“追赶超越走在前列”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