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 正文

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案回复--4号

类别:B类                                                                                                            杨政农函〔2024〕25号

杨陵区农业农村局

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4号委员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委员姓名:张鲁刚

建议内容:关于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杨陵、服务杨陵的建议

办理结果: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杨陵、服务杨陵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注,感谢您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宝贵建议。现具体答复如下: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推广,其重要作用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杨陵、服务杨陵,推动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依然是摆在政府、大学、企业与农户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加强区校融合的基本情况

(一)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与管理

一是积极贯彻实施《杨凌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每年我区将“科技三项费”(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中间试验费、新产品试制费)列入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专家教授与企业、合作社、农户深度合作,促进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真正把杨陵建成两所大学的“试验田”。近三年来,我区农业3+2技术、蔬菜制种技术、火龙果“南果北种”、无花果繁育、草莓三级育苗、樱桃新品种、彩色马铃薯、有机甜柿子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项目得到“科技三项费”资金的大力支持。二是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聘请两校专家召开座谈会,制定了《杨陵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果蔬协会、猕猴桃、葡萄3个行业协会和果树嫁接、设施瓜菜、农机农化、土壤改良、食用菌等农技服务队伍管理,组织农技服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1300多人次,每年向新疆、内蒙古、宁夏、安徽、江苏等地组织农技服务输出1万人次以上,每年增加劳务收入1亿元左右。杨凌女子嫁接服务队已成为我区农技对外辐射推广的响亮品牌。三是探索建立具有杨凌特色的科技推广模式。完善提高大学、产业链、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培训、媒体、展会等六种推广模式,培育发展“科技+农户”“科技+合作社”“科技+产业链”等新型融合体,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区内外农民从中受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阎良区政府联合建成甜瓜科技试验示范站,并成立了由甜瓜育种、设施栽培、植物保护、产品营销等专业的10人专家团队,实地从事科技研究和推广;宜君县哭泉镇果药套种示范基地,推广果药套种3000余亩,群众收益翻番;略阳县五龙洞镇黄精中药材基地规模化种植,千户药农受益。这样的科技示范推广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了一支由500名科技专家和20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参与的推广队伍,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在陕西建立了苹果、甜瓜、猕猴桃、茶叶、核桃板栗、红枣、葡萄、水产等30个农业试验示范站,通过这种模式,科研专家、基层技术干部与农民实现了“面对面”,大大加快了农业科技转化的速度。

(二)推动“校区共建”深度融合,努力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一是开展合作社水平提升技术服务行动。与两校推广处对接,牵线搭桥,建立了“一个合作社(企业)、一名专家、一名农技员”的帮扶机制,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确保专家研究成果在杨凌就地转化。截止目前,我区80%以上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与两校专家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解决了一大批实际技术问题,推动了两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二是开展贴心为农服务。按照“一三五田头巡查、二四定点坐班”的原则,先后组织100多名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园区和涉农企业、种养殖大户提供远程实时疑难解答和技术指导等职能服务,解答技术问题500多项。三是编印科普资料,加大技术推广力度。组织两校专家编印“校区共建”项目适用技术手册。组织两校专家编印《绿色食品猕猴桃(A级)标准化管理关键技术》手册和《设施瓜菜栽培连作障碍防治手册》45000余份,及时将专家研究成果和适用技术送到各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手中。

(三)促进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一是深入推广我区创新的设施农业“3+2”技术(基质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综合防控、双拱双膜大棚、植物碳基营养),其中的袋装基质栽培被誉为“戈壁农业”的新希望。推广大棚补光、循环农业、秸秆反应堆、新型通风等新技术,制定了一批生产标准和规程,已推广基质栽培技术1094亩、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自动灌水施肥1000亩,开展综合防控3900余亩,累计建设双拱双膜大棚共计2737亩。二是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丰富产业发展内容。新建新型日光温室50多栋,改造老旧大棚500多座,引进软枝大红火龙果,红颜、章姬草莓,普罗旺斯、德贝利、莎莉、金棚8B、孚瑞加西红柿,津丰21-10黄瓜,安娜10-704茄子,瑞克斯旺37-94辣椒,千鼎西瓜,千玉6号甜瓜,美早樱桃,阳光玖瑰葡萄,黄金蟠桃,翠香、瑞玉、金福猕猴桃等优质抗病新品种30多个。实现了火龙果、莲雾等一系列优质品种的南果北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效应不断显现。三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在“两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设施果蔬、现代畜牧、食用菌等产业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新技术和优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000多亩,实现亩均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实现露地果树的设施化和规模化种植,提升果品产量,优果率达到95%以上,产品价值提升30%以上,辐射带动杨陵及周边县区设施化果蔬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二、下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杨凌,助推产业发展的思路

您提出的四点建议,对于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抓手,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加强区校融合、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区具体情况,提出以下思路:

(一)进一步强化“1123”工程,为校企合作、产业壮大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2022年3月示范区工委、西农大党委、杨职院党委、陕西油菜中心党委四家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校企协同五联一抓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资源优势,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以驻区科教单位牵头包抓的“专家联产业、科研联生产、企业联市场、部门联政策、党员联群众、书记抓典型”的“五联一抓”工作模式,凝聚政校企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着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杨凌示范样板。我们将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拼搏: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走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前列,成功打造10个全国乡村振兴标杆村,其余43个提升村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新时代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区全面建成。“1123工程”为新时期区校融合共建、校企合作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给科研人员施展才华提供了的舞台,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实现大学、企业和农户良性互动和提升,促进我区“一村一品”产业壮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企业壮大、科研产出更加积极健康发展。

(二)持续加强对科技成果就地展示的支持力度。一是深入开展“点单式”农技服务,田间服务到农户。围绕农作物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按照“尊重农户意愿、服务主导产业、突出培训实效”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广大农户的意见建议基础之上,聘请专家老师,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开展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以村、合作社为基本实施单元,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农业生产相关知识培训与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发挥科技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更加科学利用好“科技三项费”。“科技三项费”在促进我区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今后我们将更加科学、精准、有效使用好项目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服务科技的四两拨千斤作用。

(三)办好田间农高会,更高层次展示基地产品。坚持服务“三农”办会初心,聚焦“永不落幕田间推广展”主线,围绕国际合作、现代种业、耕地保护、设施农业、千万工程、农耕文化等,在杨凌全域设置一批能够充分体现杨凌示范区“区校融合成果丰硕、科技示范作用突出、推广应用成效明显”等方面的展览展示点。全面展示现代种业新品种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作出的新贡献;全面展示农业高新技术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成效;全面展示实施“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取得的新成果;全面展示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活力取得的新路径。通过举办农高会农业技术田间推广展,让展览展示有看头、有学头、技术可带走、模式可推广,形成杨凌农业科技展览展示新格局,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服务和指导,将热爱科技事业、技术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心为“三农”服务的人员选聘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来,建立健全各项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台账和工作记录,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的作用。科技特派员的选聘,坚持“自愿、互利”和“双向选择、按需选派”的原则,努力做到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特色产业、科技项目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下半年,我局将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基地,授予“杨陵科技成果展示基地”5个,引导企业,教育学生,致富群众,宣传杨陵,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深化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产学研的精准对接。对在科技培训、推广与示范中的新需求新问题及时转化为课题研究方向,多方共担资金的投入与风险,共享科研成果,积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调动和鼓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科研人员真正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以上答复妥否,请您批评指正。


杨陵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8月12日